原标题:我国学前教育法制化建设与发展40年
作者简介:常晶(1983-),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中国教育报刊社编辑、记者,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北京 100082);易凌云(1976-),女,湖南攸县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政策(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最大的成就是制度趋于稳定。回溯我国学前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事业既面临着历史发展遗留的难题,又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特别是“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巨大变化,给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40年的发展经验说明,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政策法制化的建设与完善,学前教育法制化能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 键 词:学前教育 政策 法制 发展历程 经验 方向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我国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调研”(GYI2021003)。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事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事业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学前教育从只有少数人能享有的机会发展成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能享受的权利。基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开放后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和感受到,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认识和执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强烈而直接的作用力。站在时代新起点,我们有必要回溯4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变迁和经验,明确发展难题,以推动学前教育法制化进程。
一、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正确认识学前教育法制建设与发展,首先应廓清一些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政策的概念
政策是指国家、政党等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或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表现为一系列的纲领纲要、发展规划、法律调令、行政决议、措施方法等形式[1]117。学前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学前教育阶段的公共问题而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每一项学前教育政策的诞生,归根结底是为了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任务,实现学前教育培养目标而做出的兼具战略性、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它既与当时的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规模等相关,也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相关。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不难看出,科学合理的政策能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法规的内涵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狭义上的法是指法律,即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文件;广义上的法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等的总称,是国家立法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学前教育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行使学前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力的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定。因为我国至今没有学前领域的专门法《学前教育法》,本文采用广义的法规概念,即规范学前教育活动、调整学前教育行政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包含一切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国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三)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本文地址:/zcfg/290332.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教育行业:政策引领开启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