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 :数字化医疗要靠观念的转化和政策的支持
2021-12-08 17:42 来源: 观金生活录
原标题: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 :数字化医疗要靠观念的转化和政策的支持
10月16日,由北京医学会主办的2021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2021北京医学会首都青年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决赛”也在本次大会期间盛大开启,大赛共接到了来自60多家医院的285个项目的申报。
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团队项目《研制超高分辨力耳科专用CT》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优秀项目组一等奖。颁奖礼过后,王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影像学进入了“快车道”
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影像学已经经过了近130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影像学经历了从X射线到CT、磁共振、PET-CT、PET-MRI等融合成像手段,从物理成像到数字成像,从形态学成像到微观成像和分子成像的完美蜕变。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也都为影像学带来了不同维度和层面的推动。
王教授认为,现代影像学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他告诉记者,医学影像的数字化表现为三个层次:数据的数字化、应用的数字化和数字化挖掘。目前创新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挖掘领域,“如何能够形成自动的挖掘体系是目前创新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采访过程中,王教授将AI形容为“后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的是医学图像的纹理特征,但医学图像在形成之前的表现形式是各种数据。所以,AI并不能在数据阶段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智能判别,因此我把它称为‘后人工智能’。”此外,他还表示希望经过一系列的创新与完善之后,AI在检测到数据之后就能做出智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应的数据和图像,“把‘后人工智能’变成‘前人工智能,把影像科的设备变成检验科的设备。’”
数字化不能完全取代人
虽然近几年来数字化影像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也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医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是王教授却认为数字化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
他表示:“确实,临床上有很多的场景可以通过机器人、通过数据数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来解决,但是医疗本身是有温度的,是有感情的,很多情况还得需要人。尤其是一些个性化的操作,还是得在人和人之间进行。”
与此同时,王教授也对数字化在影像学乃至医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数字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有了技术的加入,医院和大夫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为患者服务。”“我始终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医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医学革新和突破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医疗的推进,主要靠观念转变和政策支持
谈及数字化医疗的推进程度,王教授告诉记者:“数字化的推进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但是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还远没有达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想要进一步推进这个过程,主要依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和政策的支持。”
在王教授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与观念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而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学科的融合。如何能综合不同专业从业者的思维并形成一个相同的目标至关重要。“我们欣喜的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与生物、心理、信息、人工智能、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从诺贝尔奖的成果中更不难看出,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催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王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早就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医疗数字化的进程,“政府一直在推动这个事儿,例如北京卫建委的信息处正在做各种场景的数据融合或者数据库的建设,但因为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
就本次大会在推动医学创新与转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王教授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大会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创新都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数字化医疗领域。我相信,它将成为北京医学的一个代表性会议,为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甚至是老百姓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zcfg/199722.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