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真正创造价值就有人买单。对于数字医疗行业,不需要讨论谁买单,只需要讨论能否创造价值。”杨瑞荣如是回答。
编者按:
《21H院长对话》是由、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的以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与企业高管、资本/基金负责人、业界专家等以主题性探讨形式的圆桌对话栏目。关注数字健康、生物经济等方向,涉及AI应用、基因治疗、营养、罕见病、癌症及其相关药物、器械等领域,探讨创新药械研发、出海、商业化以及市场并购机遇、行业新增量等相关话题。
记者朱萍 实习生胡冰月 北京报道 “如果用一个单位来形容数字医疗的市场规模,那一定是万亿级别。” 近日,在、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举办的对话栏目《21H院长对话》中,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表示很看好数字医疗这个赛道,认为其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2021年中国数字医疗投资额增长至574亿元,是2021年(126亿元)的四倍多,在医疗健康服务行业投资总额占比近50%,成为全年的热门投资领域。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尤其是大专家也开始关注数字医疗,如本期对话嘉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肿瘤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杰军教授,也与很多医生一起打造致力于数字疗法赋能的疼痛管理服务平台铂桐医疗,服务更多的疼痛患者,并感慨道:“做医生的时间越长,越发现医生的渺小,越意识到社会责任远大于医生责任,应该通过规范、平台让更多的人获得规范的管理。”
数字医疗相较于传统医疗等而言,它是一个新事物。截至目前,我国对于数字医疗并没有真正的官方定义,给出一个边界,在应用中,也是涉及很多新的领域,规则也尚未成熟。
那么,数字医疗潮起,是造概念还是开药方?杨瑞荣很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证真”的过程:“能真正创造价值就有人买单,所谓的价值其实是为患者带来最终效益。触达、支付、效率之所以成为数字医疗最核心的三个触角,也正基于创造更多价值、满足更多需求的需要。
不过,杨瑞荣也认为,新的技术、数据、应用在数字医疗行业爆发式增长,是一个行业的趋势。虽然行业发展已经成熟,但在行业的早期阶段,无论底层数据还是医疗应用,还有许多有待挖掘之处。
数字医疗潮起
“数字医疗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医疗场景相融合,优化健康管理和诊疗的全流程,为整个医疗健康体系的建设和医疗健康行业的各方面带来全新的价值。”对于数字医疗,杨瑞荣认为其全景是底层有数据、上层有应用,中间是触达、支付和效率。其中底层是对数据尤其医疗健康和生命健康数据的收集、分析、分享、运用。
作为行业内的资深观察人士,本期对话嘉宾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认为,对数字医疗的理解,应该放在历史的长轴上。从技术的演化路径看,数字医疗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整个医疗体系或生命健康体系的重构,即通过一系列的新工具、新方法,将(传统)医疗服务所有环节重新结构和组装的过程,比如从前端的药物生产到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
王杰军则从应用端分析指出,数字医疗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多重背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多,院内的数据管理系统、院外的健康管理系统等运用广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慢病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人需要居家进行慢病管理,再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居家成为许多人的常态。在这个背景下,疾病的诊疗和管理模式需要有所改变,也必定会有改变。
随着应用的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数字医疗企业,具体企业分类随着需求而动态变化,也有更多新的领域随之出现。据李大韬观察,最初起步时,数字疗法企业基本以精神疾病行为认知障碍方向为主,但随着演化从认知疗法(CBD)至今,越来越多新的、过去认为不太可能的领域也开始出现了,比如癌症疼痛。
与此同时,数字医疗的商业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而可能是混合的。李大韬指出,按照支付方进行分类,商业模式分为面向消费者、医院、企业、政府和保险几种。“数字疗法的商业模式不是单纯的to C或to D、to B,可能是付费方组合的形式。比如慢病管理的一家公司主打real health,最初通过软件采用to C的模式比较成功,积累了几千条用户评价,后期演化为雇主付费和商保付费的混合商业模式,进入不同的市场。”
本文地址:/gjjl/255259.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